清晨起床,當我們打開水龍頭刷牙、洗臉,這樣的習以為常背后,離不開“上海市供水安全保障監管系統”的保駕護航。讓我們一起走進上海市供水調度監測中心看一看這個智慧系統的運作。
“原水水量”、“制水水量”、“原水水質”、“供水服務”、“年度水量”、“基礎設施”、“管網分析”等欄目都以圖表形式顯示在足有一面墻的大屏幕上。上海市供水調度監測中心副主任戴雷杰介紹,每個欄目的每一個顯示項背后,都有大量數據作支撐制模,如關于“水廠健康指數”的一個項目背后,就有精細化管理、運行穩定性、智能化水平、出廠水質、抗風險能力等五大類50個小項的數據支撐。
這個系統不光能利用眾多數據進行計算,還能自動識別并剔除一些無用或影響正常判斷的“毛刺數據”,進而利用模型進行自動運算,使全范圍、全過程、全天候的感知、預測、報警、分析、評估等功能更為精準而醒目。
正因有了這樣的系統,現在對于長江取水口的咸潮,系統能根據對長江口水動力模型、長江上游下泄流量、氣象風場數據等方面的綜合分析,提前一周遠程準確判斷,并采取相應措施。而在二三十年前,只能依靠味覺特別靈敏的“老法師”到長江口舀水品,在“咸淡”間粗略判斷。
同樣,正是有了這樣的系統,四平路一水管前年“爆管”時,系統就在相應位置同步彈出了黃色圖塊——隨著“爆管”流量增大,黃色圖塊又變成了紅色;與此同時,包括應關閉哪些閥門快速止水信息的搶修指令,也同步發送給了相應搶修單位。而在以前,類似“爆管”信息,要么經市民反映才知道,要么經“擊鼓傳花”式數據采集才能知曉,如果中間一個環節不暢,就面臨“窮找”境地。
來源:智慧水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