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8日,由E20環境平臺、中國供水服務促進聯盟主辦,瀚藍環境協辦的“走進瀚藍,探究傳統水務企業變革之道”供水聯盟第14次工作會議在廣東佛山成功召開,來自全國30余家供水企業的代表就PPP、混合所有制改革、落地水十條高標準等行業共同關注的話題進行了坦誠開放的探討。安恒集團水聯網公司總經理周晨對于供水管網漏損控制解決方案進行了主題分享。下文為其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管網漏水是水十條里面的一個重要內容,供水管網漏損困擾著很多水司,我主要分享一下過去五年成功案例以及實施過程中的經驗。
背景及問題
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及評估標準,以前是12%的固定標準,現在看來不是非常適合,新標準正在制定中,今年會正式發布。另外重要一點是,現在的管理手段缺失,多數依靠落后的傳統技術。不管是自己的檢漏隊還是外包,隨著城市的發展,在管理手段上越來越缺失,水務市場主要問題在于提升管理。
漏損控制及產銷差管理的主要路徑和方法——分區計量。
分區計量有它的科學之處,當供水規模足夠大的時候,必須要通過精細化的管理,把它控制在每個單元才能把產銷差、漏損降下來。做分區計量第一個基礎是基礎信息要完善,如果你不知道一個小區有多少漏水口的時候,這種分區是沒有意義的。
分區的建設到底怎么來做,包括一級分區和DMA分區。要根據DMA的邊界條件和分區原則,管網拓撲結構特點,單一供水、零壓實驗、連片效應,自下而上逐步實施,供水規模控制。先把一級分區做好。比如北京市按照行政分區好,剩下的進入到每個基礎單元,每個DMA單元。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做零壓測試,很多公司忽略了這點,覺得它對管網掌握得非常準確,直接拿流量做監測,做完后發現數據沒法分析,又發現還有未知的閥門和未知的漏水口沒有關掉。連片效應的效果會更好,自下而上,從投入角度來講,會降低投資壓力,通過5-10年的時間把整個供水區域覆蓋到。如果我們實現了分區管理,覆蓋了整個全流程,一個明顯的漏損是非常容易發現的。
管網與水質
為什么在一些歐美國家的管網可以運行70年,甚至100年以上,而中國最長的管網可能是50年,普遍的是30年?我們怎么來做?DMA可以幫助我們做分區資產管理。我們對每個分區漏損狀態進行評估的時候,可以通過未來的大數據告訴水司,什么時候這根管是必須要換掉的,同時給水司計算這種投入產出比。
回到供水的第一個要求就是水質監測,安恒集團萬總經常說一句話,水質是1,其他都是0。保證水質是我們的第一原則,否則后面所有的事情都沒有意義。我們把每個末端水質做監測,這都是融入在DMA分區里面的,DMA分區可以幫助我們規劃和實施日常工作。
現在國內很多水司開始做分區,大家有一個誤區是把DMA管理理解為裝了一個流量計,監測了流量,發現了問題就派人去檢漏,把這當成DMA。沒錯,第一個階段肯定是這樣,但是DMA管理是一個綜合業務管理的體系,不是一次性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一定是一套完整體系,而且有固化的流程或者固化的IT手段幫你來做這樣的管理。
壓力管理
國內水司對壓力管理并不是特別感興趣,原因很多,跟我們的供水模式有關,比如上海是超低壓供水,壓力空間不多,中國不排除在低時差的地方,靠近水廠的地方,比如城鄉接合部、城鄉村、城中村依然有壓力控制的空間,這種壓力控制的空間投入產出是非常大的。
壓力越高,漏損率越大。區域減壓有效降低存量漏損,降低壓力相關的損耗,減少爆管發生機率延長管網使用壽命,據統計,管網壓力降低30%,爆管將降低50%,水司的資金相對來說是有限的,我們要把錢花在最要進的地方,給客戶一個預期的投入產出比。
我們提出兩種方式,包括兩點式壓力控制和連續事壓力控制。兩點式壓力控制是根據用水習慣,在用水的高峰期和低峰期進行相應壓力值的切換。連續式壓力控制是根據客戶端的實用水量需求,進行實時連續壓力調控,做到精細化的壓力管理。
結語
DMA分區是產銷差管理和漏損控制的基礎單元,做好每個DMA分區,意味著我們將來會得到很好的效果。根據不同評估的結果,根據每個DMA不同的結果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我們要有信息化的手段來幫助我們來做這樣的管理,相當于我們要有營銷系統來幫我管營銷一樣。現在有一些企業,用遠傳系統做DMA的管理,它能看所有遠程設備數據做分析,但是它只能提供一個數據分析,后面的管理是沒有閉環的,如果沒有閉環管理,分析就失效了。產銷差和漏損控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水司不可能一兩年之內花大量的精力把整個分區計量建設好,立刻把產銷差降低很大,這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每年降低一兩個產銷差已經是非常不錯了。
最后,總結一句話,供水管網是水司最大的存量資產之一,是要持續增量和改造的資產,是具有公益性的城市基礎設施,是政府購買服務以效果為導向的PPP模式的最佳實踐對象,我們是不是可以與水司討論,用PPP的模式吸引社會的資金,解決產銷差、漏損這樣老大難的問題,這是我們可以探討的一個問題。